您好,歡迎登錄陜煤集團銅川礦業有限公司官網!

當前時間:
最新文章
詩文天地
當前位置: 首頁 - 銅煤黨建 - 詩文天地
王艷:我家的“小吃攤”
作者:王艷   來源:下石節煤礦    發布日期:2022-09-20   點擊次數:
分享:



民以食為天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,飲食方面也得到了極大改善,不僅品種豐富,而且種類繁多,各種各樣的小吃更是應接不暇,而我卻獨愛面條,因為它不僅有“家”的味道,而且還藏著父母“小吃攤”的愛與艱辛。

那時候我和姐姐還小,與母親一起來到了父親工作的地方——下石節煤礦。當時,因為父親擁有一手好廚藝,便被分配到了礦上的職工大食堂工作,他踏實本分,工作認真負責,每天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手藝,豐富著職工的餐桌,確保職工能夠吃到安全可口的飯菜。在那個經濟比較薄弱的年代,面對家里患病的老人,還要供養我和姐姐上學,母親便在礦原二區樓樓下擺攤開始賣小吃,每天不僅要操持生意還要照顧年幼的我和姐姐,還有患病的外婆。由于礦區三班倒的因素,媽媽每天從上午出攤一直到凌晨3、4點,等井下四點班的職工全部吃完飯才收攤,父親下班也會在小攤上幫忙,那時“小吃攤”主要經營面食,荷葉餅、面條、麻食,不僅實惠、頂飽,還耐饑,一碗熱乎可口的面條成為了礦工師傅們的最愛。

小攤春去秋來、寒來暑往從未間斷過。

后來由于礦上改制, 父親原來工作的單位職工食堂解散了,為了分流職工,原單位采取抓鬮的形式決定人的去留,父親便抓鬮抓到了井口一間10平米大平房去自主經營,但對于母親來說,她從此結束了她7年的露天擺攤生涯,擁有了一個四面有墻的“小吃攤”。店面雖然小,母親還是高興的說:“再也不用在風雨飄零四面漏風的露天地里擺攤了”。這個小店換來的是父親將會沒有任何收入,從此,全家人的生計都指望這個小店了。父母便開始一心經營起了小吃店,每天沒黑天、沒白天的干,這個小店卻成為了當時礦區唯一一家夜間經營的小餐館,幾乎二十四個小時為上下班的職工提供菜盒、鍋盔、手搟面、茶葉蛋等食品。

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,冬天的蔬菜格外的少,冬季母親每天都會炒一盆蔥花給每個面碗里面舀一勺,夏季則會再加上一勺西紅柿醬,樣子簡單、清淡,卻熱乎、管飽。那時,每年母親都會淹一大缸酸菜,每天切一搪瓷盆,有白蘿卜、紅蘿卜、蓮花白、雪里紅,有時還有蘿卜櫻,放上辣椒面和十三香,淋上熱油,免費供應給職工,有些職工還會要一些帶回家吃。那時,幾乎礦上的所有職工都吃過媽媽煮的面,不管是八點班、四點班下班,還是零點班上班的職工大都會來吃一碗熱乎的面條,有的還要加上一個茶葉蛋,才能飽飽的上班或者舒服的睡覺??赡赣H他們每次收拾完都凌晨了,有時干脆在連椅上鋪個硬紙板蓋個大衣就睡了,有時剛躺下聽到敲門聲就又起來給職工煮面,早上六點又起來烙餅,為八點班入井的職工準備早餐,一天只能斷斷續續的睡4、5個小時,就這樣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堅持了十年。

隨著經濟的進步、物價的上漲,“小吃攤”陸陸續續還帶了麻花、饃片、方便面、火腿腸、飲料等職工下井方便攜帶的食品,但我記得那碗面一直都是小碗兩塊,大碗兩塊五,從未漲過價,有時父母還會給飯量大的職工多下一把面,只為大家能夠吃飽、吃好。因此,很多人都知道那間小店,也是從那時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礦工的艱辛與父母的不易。

進入二十世紀后,礦區職工的收入生活水平持續提高,礦區的工作、生活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。礦區買小車和摩托車的職工越來越多,礦上為了方便職工出行停放摩托車,便為職工在井口修建了一個摩托車棚,而那間小店則成為了摩托車棚看管人員的工作場所。父親因此又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,我和姐姐也在外上學,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還是閑不住。

后來,礦區相繼建成了欣怡廣場、欣怡食苑,對所有商販和菜販的供應地點進行了重新規劃,閑不住的母親又重拾“小吃攤”,把她的“小吃攤”搬進了新建的欣怡食苑小餐廳,一開張,慕名而來的顧客絡繹不絕,只為品嘗那“曾經的味道”。

欣怡食苑共分為大餐廳和小餐廳,大餐廳是由礦上負責經營的,餐車、消毒柜、保溫箱現代化的用餐配置一應俱全,還設有包間,不僅可以單獨就餐,還可以承辦酒席,并設有糧油超市,方便在家做飯的職工采購食材。右側則是母親所在的小餐廳,都是私人經營的,靠墻一側一間間排列有序的“操作間”,里面擺放著冰箱、案板、碗柜、煤氣灶、電壺等物品,外面的大廳內一體化的餐桌椅整齊地排列著,職工人人手持班中餐補貼的“就餐卡”刷卡取餐,小餐廳則既可以刷卡,也可以直接付現金。母親依舊重操舊業,賣面,只是這次的種類變多了,有刀削面、饸絡、扯面、棍棍面、麻食等樣式,還增加了油潑、炸醬、雞蛋西紅柿、什錦素燴等多種臊子,價格也由從前的兩塊、兩塊五,變成了小碗七塊、大碗八塊,常吃的回頭客總和媽媽開玩笑的說:“來碗兩塊錢的面?!比缓蟾渡掀邏K錢在餐桌前坐下靜靜的等候著,母親則照舊給他多下一把面,讓小碗變成大碗。每每遇到上了年紀的人前來吃飯,母親則只收他們五塊錢,對一些孤寡老人甚至不收錢,常聽她說:“老年人可憐,沒錢?!倍疫€會將面多煮一會,給他們端出去。

后來,隨著職工生活水平持續提升,市場上的餐館越來越多,菜品樣式也在不斷增加,欣怡食苑的大餐廳也為四點班職工供應“夜餐”,而且便宜實惠,去母親小吃店吃飯的職工逐漸變少了,每天賣一二十碗飯,不忙時便和職工還有小餐廳其他商戶聊聊天、說說話,有時還會看看《圣經》,樂得清閑。

父親退休后,母親便將飯館轉讓了出去,住進了新區的銅煤小區。每每走在路上碰到礦上的熟人,總會有人問她:“不賣飯了?”

“嗯,不干了?!?/p>

“就是,早該歇歇了,啥負擔都沒有,還干啥呢?”

是??!生活越來越好,我和姐姐也都參加了工作,是“小吃攤”的“供養”,更是父母的哺育,他們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“小吃攤”,而那里也成為了我童年的美好回憶,在不知不覺中父母的臉龐上出現了深淺不一的年輪,可他們依舊是我最堅強的后盾和力量的源泉。

現在餐飲行業琳瑯滿目,各種美食應有盡有,甚至可以足不出戶送餐上門,但每當我饑腸轆轆的時候,最懷念的還是“家的味道”。

如今,父母踏著企業惠民生的東風,住進了新區銅煤小區的安居工程中,不僅圓了他們的住房夢,更讓他們可以更好的安享晚年。

叮鈴鈴……。

“喂?媽!”

“周末回來不,到哪了,你想吃啥飯?”

“在路上,都行?!?/p>

媽,那你給我做一碗酸湯面吧!




責任編輯:彥榮 編輯:藍圖


上一條:銅煤故事征文| 董建成:念奴嬌?王石凹感懷
下一條:燕宏斌【詩歌】縱有明月掛心間

打印】    【收藏返回首頁 關閉窗口

相關文章
讀取內容中,請等待...
欧美老妇一级特黄aa大片